专门史:胡悦晗 副教授

 

一.个人简介

胡悦晗,1980—,男,湖北襄阳人。

1998年9月—2001年6月:就读于湖北文理学院(原襄樊学院)电气信息工程系;

2001年6月—2004年11月:任职于香港创新纺织集团襄樊骏都印染有限责任公司;

2005年9月—2008年6月: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获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学位;

2008年9月—2012年6月: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获专门史专业博士学位;

2010年9月—2011年9月:获2010年度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资助,以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身份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所(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进行为期一年的访学(合作导师:Timothy Cheek教授);

2012年6月—:先后任职于杭州师范大学城市学研究所、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历任讲师、副教授。

 

二.研究方向

1.企业史与工人政治研究;

2.社会生活史研究;

3.城市史研究;

 

三.主授课程

1.人文地理

2.经济地理

 

四.主要论文

(一)企业与工人政治研究:

1.《利益代表与社会整合——法团主义视角下的武汉工会(1945-1949)》,《社会学研究》(3万字), 2010年第1期;

2.《地缘、利益、关系网络与三线工厂搬迁》,《社会学研究》(3万字)2013年第6期;

3.《威权统治与现代化导向的叠合交错——论武汉工会的战后整改(1945—1947)》,《武汉科技大学学报》(1万3千字)2009年8月;(人大复印资料《工会工作》2009年第4期全文转载);

4.《走向失衡:会务纠纷中的政府、工人与工会——以战后武汉地区(1945-1949)为中心的考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万3千字)2011年第6期;

5.《战后国统区的社团管理与局限(1945-1949)——以武汉工会为个案的考察》,《兰州学刊》(1万2千字)2009年第8期;

6.《底层政治与革命精英——资源动员理论的视角》,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论文)2012年8月号;

7.《拓展知青研究的几点探讨》,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研究笔记)2016年2月号;

(二)社会生活史研究:

1.《服饰品味与身体观——以民国时期上海知识群体为例(1927-1937)》,《史学理论研究》(1.5万字)2015年第3期;

2.《中国日常生活史研究述评》,《史林》(1万5千字),2010年第5期;

3.《朋友、同事与家人:家庭生活与社会关系网络的建构——以民国时期上海知识分子为例(1927-1937)》,《开放时代》(3万2千字)2012年第11期;

4.《民国时期城市知识群体的生活想象——以“生活周刊”为例的考察(1923-1930)》,《社会科学论坛》(2万字)2014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14年第9期全文转载);

5.《漫步、出游与旅行:日常生活中的空间位移——以民国时期上海知识群体为例(1927-1937)》,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万字),天津古籍出版社2015年10月出版;

6.《民国时期上海知识群体的职业分层(1927-1937)》,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2万字)2016年10月出版(待刊);

7.《私人空间与民国上海知识群体的精神生活建构(1927-1937)》,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学刊》第13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2万字);

8.《公共空间与民国上海知识群体的精神生活建构(1927-1937)》,天津社科院历史所《城市史研究》第13辑,2016年版(2.3万字);

9.《沧海一“叶”:大历史中的小家庭——评Joseph W·Esherick.Ancestral Leaves——A Family Journey through Chinese History》,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中国社会历史评论》(1万7千字)2013年10月出版;

10.《“前近代”消费社会中的士人身份认同》,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书评)2010年10月号;

11.《身体、视觉与国族想象:“压缩现代性”的日常微观呈现》(书评),《开放时代》(8千字)2010年第9期;

(三)城市史研究:

1.《“回收”:日常生活视角下的空间秩序、生活经验与城市想象》,《史学理论研究》(8千字),2011年第1期;

2.《居住空间分异与城市社会分层——以民国时期上海知识群体为例(1927-1937)》,《城市社会学研究》2015年卷,天津社科院出版社2015年版;

3.《民族国家叙事中的都市想像——近代中国的“文明”上海与“文化”北平》,《合肥师范学院学报》(1万5千字)2012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13年第2期全文转载);

4.《上海、帝国交易与市场秩序:“亚洲交易圈理论”的新实证》,《社会科学论坛》(8千字)2010年第1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10年第12期全文转载);

5.《大学城:文化建设与区域社会发展——以杭州大学城与仓前镇为例》,《杭州师范大学学报》(1万2千字)2013年第4期;(第二作者)

6.James Z.Gao.The Communist Takeover of Hang Zhou——The transformation of City and Cadre,1949-1954》,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社会科学学报》(书评)2011年夏季号;

7.《清代的汉口:城市、地方精英与公共领域》,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书评)2009年2月;

8.《名妓、文人与晚清上海的娱乐文化》,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书评)2013年10月号;

9.《形象·消费·职业:“告别故旧换新颜”的北平城市生活——评许慧琦《故都新貌——迁都后到抗战前的北平城市消费(19281937)》》,《淮南师范学院学报》(书评)2010年第6期;

(四)其他:

1.《社会变迁下的当代国民阅读与国民素质》,《图书情报工作》(1万字)2009年第13期;

2.《发现“娜拉”、再造“娜拉”、告别“娜拉”——评徐慧琦<娜拉在中国>》(书评),《妇女研究论丛》(6千字)2011年第1期;

3.《迁徙流动中的家庭策略与阶层再生产》,《读书》(5千字)2014年第2期;

4.《“敢叫日月换新天”:建国初期的国家统治与社会秩序》(书评),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书评)2013年6月号;

5.《回归现实:台湾1970年代的战后世代与文化变迁》(书评),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书评)2011年8月号;

6.《“强国梦”:储安平的丰满理想与骨感现实》,《凤凰周刊》2015年第27期;

7.《伦敦的老舍与老舍的伦敦》,《凤凰周刊》2016年第9期;

(五)学术译作:

1.Xiaoyuan Liu. 1949,the Year to Close the Chinese Frontiers. Iowa State University.【美】刘晓原《边疆中国和1949年》,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主编《中国当代史研究》(三),九州出版社2011年8月版。


五.主持课题

1.《生活场域与阶层再生产——以民国时期北京、上海知识群体为例(1927-193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13-2016)。7万元

2.《法团主义理论与战后杭州工会研究(1945-1949)》,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规划课题一般项目,(2013-2016)。1.5万元

3.《工厂、工人与地方社会:鄂西地区三线建设研究》,杭州师范大学人文社科振兴计划激励项目,(2013-2014)。2万元,

4.《政府、工会与城市社会整合——以战后武汉、杭州工会为例(1945-1949)》,杭州师范大学科研经费启动项目,(2013-2016)。5万元

5.《大学城:历史与文化传承研究》,杭州师范大学“城市学研究”专项课题,(2012-2013),已结题;2万元,

6.《民国时期城市知识阶层日常生活研究》杭州师范大学“城市学研究”专项课题,(2012-2013),已结题。0.7万元


六.主要荣誉

1.(浙江省社科联)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第三期;(2016年)

2.(浙江省政府)第十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5年)

3.(浙江省社科联)第八届浙江省社科联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4年);

4.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二等奖(2014年);

5.第三届“钱学森城市学研究”金奖优秀奖(2013年);

6上海市优秀毕业研究生奖(2012年);

7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丽娃奖学金”特等奖(2010年);

8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智慧奖学金”特等奖(2009年);

9华中师范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奖(2008年);

10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首届“谁与争锋”研究生辩论赛最佳辩手(2006年);

11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优秀研究生干部奖(2006年);


七.学术兼职

1中国社会学会城市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

2中国社会学会劳动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


 

分享到:
0